民國三年袁大頭第一年發行,而后的年份里也在發行袁大頭,但是由于戰亂原因,年份并沒有及時更改,導致袁大頭的年份只有四個年份。民國三年、民國八年、民國九年和民國十年,而且由于民國銀元制造的地方多且廣,導致袁大頭每個年份的版別也有很多,比如民國三年和民國九年,都有不少版別。
中華民國三年版袁大頭的主要版別:
(1)“O”記版。即在嘉禾圖案中有“O”形暗記,在嘉禾結帶處呈橫“8”字形,左上方的帶孔中有一極小的“O”形圓圈,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領未封領,肩章較寬,五星比較凸出。
2.粗發版。袁頭發較粗,發型呈波浪。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交“8”的結花,右邊一束嘉禾結帶處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圓。
3.三角圓版。此幣背面圓字內的“口”字形成“△”形,而其他版別是“開口”形。
4.開口貝版。此幣壹圓的“圓”字內“貝”字最下一橫未與豎筆連接,形成“開口貝”。該版袁像肩章條紋明顯,袁眼中有一從上至下的直線,俗稱“睜眼”,這一特征也是其他版別未見的。
5.加鑄“甘肅”兩字版。此幣系甘肅蘭州造幣廠沿用民國三年版舊模,在袁像左右
民國三年袁大頭背面(三角圓)加鑄“甘肅”兩字,其余與開口貝版相同,鑄量僅數萬枚。
九年精發版其一鑒定方法;
此版常見,可能由于精刻原因,原光好品相的在九年三大版(粗中精)中最多見(題外話,曾和泉友開玩笑說找一枚爛品精發和找一枚好品的九年粗發一樣難,呵呵)。其主要特征為:整幣精雕細刻,精美為大頭系列之最。頭發一絲絲,胡須立體感強,胡須下縷為三四縷(中發版僅有兩縷,這是區分中發版精發版的簡易方法),背小嘉禾,九點鐘位置缺一小內齒(最易區別九年精發三年背之處),左二穗粒閉芒,下穗粒尾翹芒。請看圖:
九年中發版的其二鑒定方法;
此版相對粗發版精發版少見些,原光好品較粗發版多見而較精發版少見。其主要特征為:整體包括頭發較粗發版精刻些,發呈一縷縷;字體較粗發版纖細,背為大嘉禾,類同于三年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