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鑒別古代印章真假 步驟/方法 鑒定一方印章是否為明清時代的,經過辨識包漿質地,分析刀法特征,觀看印紐體式這三個過程,應該是不難斷定的。但涉及具體篆刻名家,則必須依據存世可查的各項物證資料,及印章本身的邊款內容風格來仔細考證。嚴格說來,篆刻家同時也是風格不一的書法家,自書自刻,或者不書而刻的款識,常常表現出一種毛筆所達不到的韻味。有的神似晉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晉草書,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漢簡,各種書體神韻畢現,仿佛成了一個微型的碑林世界。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始于明代。印款除題年月姓名外,有時還加上其他詞句,類似跋語。內容多的,占滿一面、兩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頂刻上五面。有的書稱印跋。石章刻邊款的始創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寫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筆雙面著刀。繼之者何震則開創了不寫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筆只刻一刀的單刀直刻法。雙刀法依筆跡而刻,比較能體現筆意,單刀直切,淋漓痛快,則比較容易表現出刀味與石味。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章邊款不論篆隸真草,還是多數用雙刀法。直到乾隆年間,丁敬開始全用單刀法,蔣仁、黃易以下群起效之,單刀法遂成氣候。邊款文字有講究五百年來邊款藝術的輝煌成就,事實上卻是不太為人甚至印人所注目。古往今來,無數有作為的印人們,似乎是默守著“作而不述”的契約。印款文字是書法藝術在石章上的再現,刻刀則是名副其實的鐵筆,印人書法水準的高下優劣,將真實地反映于印款。因此,歷來的篆刻家,均不甘愿放棄偌大的足以表現技藝的“疆場”。為了刻款的需要,他們認真地研習真、行、草、隸多種字體,至少精于一體,以免造成印面頗佳而印款難以匹配的遺憾。小中寓大,尺水興波,印款的篇幅總多于印面,大智慧的印人豈有不做其文章而盡情發揮的?印款文字中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料。古代印璽的鑒定;秦統一六國之前,印章一概稱璽。之后,則專稱天子之印為璽,其余的都叫印。漢代的時候,諸侯王也稱璽、將軍稱章,其余均稱印。以后各代雖然制度上有所不同,但在稱謂上并無多大的變化。至清代,皇帝的印稱璽,也叫寶,親王以上的印則稱寶,郡王以下官員稱印,欽差稱關防,小官員稱鈴記、圖記等。 私人之印,一般稱章。漢魏南北朝時期,私印都用姓名,間有刻表字者也必刻姓。宋元以后,才開始有單刻表字不著稱的印章。刻齋堂館閣及地名的印章,宋以后才開始流行,至明清時期更為盛行。宋以前,閑章多用“日利出入”、“大利出入”、“大吉子孫”、“子孫世昌”、“子子孫孫”等語句,宋元以后閑章則多用詩句。 從鑄刻風格來看,印章上的文字有符書文、云頭文、鳥腳文、鳥篆文、龍文、纓書文、懸針文、魚文、急就文、偃波文、刻文、填書文、雕蟲文、蝌蚪文、鵠頭文、鐘鼎文、大小篆文。這些文字,歷代都有用的,但草書、分書、楷書卻在唐宋以后才開始使用。秦漢時期,印文用字多用紅文。宋元以后開始用朱文,大印邊也逐漸寬闊。 從形制上看,先秦時代的印,全部用
玉;秦漢以后,開始鑄銅印。以后歷代都有增加,金銀、象牙、寶石、瑪瑙、
翡翠、水晶、磁砂珊瑚、琥鉑、密臘、黃楊、竹根、角骨等,都有用來做印的。明代王冕開用花乳石治章的先河,以后印章的原料便大多以石料為主。 另外,印石經過長期使用、撫摩,表面會逐漸形成一層脂肪樣的光澤和由外及里的油性浸潤,色澤也隨之相應加深。這種表面變化俗稱“包漿”。一般說來,包漿的深厚程度與年代的久遠是成正比的。所以作偽者往往用早年的舊石來偽刻,或者人為做舊。這就需要仔細辨別印材和印文的色澤才區分得出來。 明清時期,私人治印之風很盛,治印高手代有所出。這些人刻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明代文彭、何震,沖刀薄刃淺刻,清代徽派沖刀則入石較深,清代西冷派則有切刀的特殊手法,而其中的個人又各有特色。近代吳昌碩則常常根據印文布局和整體效果的需要敲擊、琢磨印面、邊欄。了解了各家的特點,也就有了鑒別不同作家作品的標尺。注意事項自明代中葉以來,篆刻的邊款藝術成就與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并駕齊驅的。這一顯著特點,說明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秦漢印優良傳統一脈相承的發展產物,那么明清卓有大成的邊款藝術則是秦漢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創作。參考資料
馬甸收藏網是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專業的郵票收藏網站,是馬甸錢幣市場優秀的電子平臺,專業提供郵票行情,郵票價格,收購郵票,郵票收藏信息、第三套人民幣、第四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連體鈔、紀念鈔的郵票互動網。全國上門收購錢幣、收購金銀幣、收購郵票,收購熱線:18610305151 王永勝 ,QQ:1061142059
本站部分內容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