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人民幣是籌劃設計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從1967年1月總行提出設計第四套人民幣的設想,到1985年5月定案,歷時18年,這期間經歷了曲曲折折,排除了各種極左干擾,最終避免了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上的災難。
196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國務院反映了湖北機械學院部分群眾對人民幣1元券天安門上沒有毛主席像、紅旗和標語提出尖銳批評的情況,同時提出了新版人民幣的設計設想。2月,李先念批示:“應準備一套新版人民幣,設計圖景要多反映些生產關系方面的題材,克服第三套人民幣生產力題材多的問題。”1968年7月16日,總行第一次向國務院報送新版人民幣設計方案初稿,主要以“三突出”(突出毛主席的光輝形象、突出毛澤東思想、突出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和“兩個反映”(反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主題思想,當時受到周總理的嚴肅批評。1969年4月8日,總行第二次向國務院上報新版人民幣設計稿,票券畫面主要是反映極左的內容,仍未獲批準,后因林彪反黨集團覆滅而作罷。1975年11月18日,財政部(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合并)第三次向國務院上報設計印制新版人民幣的報告,設計方案的圖稿主要反映社會主義新生事物和工農兵形象,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農兵上大學、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等,同年12月29日李先念批示:“放一放再說。”1976年5月10日再次請示,李先念批示:“暫時不辦。”以上上報的三套方案內容均是“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想的反映,由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路線指導下,均被一一排除,使極左思潮未能反映在國幣上。
1980版10元 1988.9.22發行 ,農民頭像固定水印。正面是漢族和蒙族男子頭像,左邊是“鳳凰牡丹”。鳳凰是我國傳說中的神鳥,有“百鳥之王”的美稱。《史記》記載:“四海之內,感戴舜功,興九韶之樂而鳳凰翔天下”。《說文解字》內稱:“出于東方君子之國,見則天下大安寧”。鳳凰出現是國泰民安吉祥之兆。牡丹則是我國的名花,唐代詩人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將牡丹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魁。幣背為珠穆瑯瑪峰圖。珠峰位于喜瑪拉雅山之中部,海拔8844.43米(2005年測量新高度),像座巨型金字塔聳立在群峰之上,氣勢不凡,景象壯觀。為世界第一高山,也是世界上任何山峰都無法相比的。
第四套人民幣10元價格:花腰大號30/張(捆貨) 25/張(刀貨)
花腰小號28/張(捆貨) 23/張(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