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的基礎上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的。當時已消除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市場物價穩定。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連續幾年收大于支,國家商品庫存、黃金儲備也連年增加,貨幣制度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于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萬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和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于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較嚴重。
第二套人民幣1元有兩版:一是53版的紅1元,二是56版的黑1元。版面基本不變,都是天安門圖案,變的僅僅是顏色、年號,從紅色變為黑色,從1953年變為1956年。
建國之初印制的票幣由中央美術學院羅工柳、周令釗、王式廊設計。由于戰爭環境,采取多地區分散制版、印刷和分地區就近發行的辦法,票面額由小到大,從1元、5元到5萬元票券,印刷技術也不同,紙張、油墨多樣化,石版、凸版、膠版、凹版和膠版與凹版套合。其中5萬元券因當時的國際環境影響和國內的經濟狀況而沒有流通。這套人民幣的圖案,根據黨的路線和政策,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即建立工業化主題有23個版別,發展生產主題有20個版別,表現工農聯盟主題有4個版別。
蘇聯“老大哥”留下了三種人民幣鋼版
自1955年3月1日起至1962年4月20日止,共印制發行11種面額、17種版別的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人員考慮到英鎊上有女王肖像,因此原稿5元券是少數民族人物抬著一幅毛澤東肖像;1元券是天安門城樓正面掛毛澤東畫像;2角券的火車頭也掛毛澤東像。上報中央審批時,毛澤東又一次嚴肅指出:“為了制止傳統的歌功頌德現象,要遵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不得在人民幣上印刷我的像。”對于其他票券的圖樣設計,周恩來總理一一進行審查,作了一系列指示:“券面主景畫農婦年紀太蒼老,要畫得健康一些。”“戰士的形象不夠英勇,手中拿的還是美式卡賓槍,不恰當。”“汽車圖樣是我國裝配的美式汽車,要改一下,免得外國人誤會。”經過本套票幣設計者、著名美術教授羅工柳、周令釗的反復修改、調整和補充,并由總行研究員馬文蔚先生書寫漢文魏體。到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規定收回折合比率為110000,即第二套的1元等于第一套的1萬元。因版面上印有“一九五三年”字樣,故稱“五三”版。
當時為了獲得前蘇聯技術援助,我國派設計人員赴莫斯科,我方同前蘇聯達成協議,由他們提供印鈔紙張和設備。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老大哥”卻突然變卦,保留了1分券到10元券的三種鋼版,于是該套紙幣中的這三種票幣,被迫在蘇聯印好后運回我國。由于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我國的印鈔造幣工業只能求助于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那時我國印鈔紙全部從前蘇聯進口,紙面的防偽水印圖案也是從前蘇聯做好后運回,油墨顏料則從香港購進。
為此我國印鈔工人以高昂的熱情努力工作,終于發行了精美的貨幣。但是,1959年前蘇聯突然撕毀合約,對我國施加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造幣工人只好自力更生,最后在保定造紙廠試制成功了第一批滿版水印印鈔票紙。1964年后,第二套人民幣陸續停止了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