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開始我國就運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貨幣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換方式,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漸提升,貨幣也在以不同的形式變換著,由獸片、銅錢、紋銀、銀票等方式逐漸轉變成了紙幣。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于1948年12月1日,這套貨幣是當時因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慶祝抗戰那勝利而發行的貨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民幣發行的速度越來越快,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15日發行被允許使用的,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這套人民幣發行后在市面上與第二套人民幣相混進行貨幣交換,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并不影響第二套人民幣在市面上的流通。
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在商討人民幣中改進了許多,比如刪掉了奇數人民幣三元的紙幣,并且第三套人民幣也在上套人民幣中增加了許多小額度的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上印花“中國人民銀行”這幾個字并非字體所設,而是由我國著名人物“馬文蔚老先生”所題字產生的。第三套人民幣的背面印有5種民族的字體摸樣,分別有漢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以及壯族5個民族,印有“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大字。
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比以前兩套人民幣中增加了一項可辨別真假的版塊,并且也調改了第三套人民幣的整體背景顏色,一張第三套人民幣中可以從三十個不同的方面辨別鈔票的真偽。第三套人民幣在紙幣的平面設計上也有不少的改進,也有自己的主題內容,立意十分明確。第三套人民幣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比較完善的一套人民幣,自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開始,第三套人民幣于2000年七月份停止貨幣的流通使用,這套人民幣反映了當時的國民經濟的主力是以農業為基礎并且工業經濟是當時的領導方針。
第三套人民幣自從流通開始到截止一共被當時的人民使用了38年,在歷史上算是最久遠的一次貨幣改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