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元寶版別及知識

人氣:1074 發布時間:2021-05-14 10:22:10 來源:用戶投稿

  【順天元寶】


  1.基本信息


  順天元寶,是大唐安史之亂叛將史思明于乾元二年(AD759)銷毀洛陽銅佛鑄造,以一當開元通寶之百行用,面文為“順天元寶”,形制與“得壹元寶”相同。版本較多,背上月版常見,其余皆少見。此錢鑄造量較得壹元寶多,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市場價格昂貴。


  2.簡介


  唐朝安史之亂叛將史思明鑄造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面文為“順天元寶”,形制與“得壹元寶”相同。鑄量較多,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但今存已少。背上有月紋及星月紋,光背者少。曾經發現有一枚背穿上有“天”字者,現已流入日本,不知所蹤。


  安南:黎太祖順天年間鑄順天元寶小平,制作規范,錢緣略寬。與李朝順天大寶不同。版別根據文字分數種,少。


  3.歷史事件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攻占洛陽,自號“大燕皇帝”,因軍事上不順利,到處被唐軍圍追堵截,便迷信于“得壹”錢是不祥之兆。這樣,很快就廢止并收回了得壹錢,新鑄“順天元寶”錢,“順天”形制、比值、色澤均同于得壹元寶。鑄量較多,但今存以少。推行新錢對老百姓而言,是換湯不換藥,再次身受其害,苦不堪言。761年史思明同樣被其子史朝義所殺。


  安南順天:1418年(相當于中國的明朝),清化地主黎利在越南的北部蘭山起兵反明,于1472年迫使明軍退出越南,1428年,黎利終于統一越南,定都河內,國號大越。史稱后黎朝(1428-1789)。


  4.背千


  鎏金,直徑37.5mm,


  五代初燕鑄幣與新見“順天背千”鎏金錢據史籍載:唐末戰亂不堪,皇權旁落,各藩鎮擁兵自重,中原處于多事之秋。北方逐漸形成李克用與朱全忠兩大勢力,李克用占據河東地區,朱全忠擁有河南一帶。行伍出身的深州(今河北深縣)人劉仁恭,原為盧龍節度使李匡威旗下將領,后兵變失敗,歸附太原李克用。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劉仁恭借助太原李克用兵力攻占幽州(今北京西南),被追任為盧龍節度使并擺脫河東控制,建立了割據政權。其后,劉仁恭利用兩大勢力矛盾,依違于李、朱之間,稱雄一時。


  劉仁恭父子乃驕奢淫逸、兇殘暴虐之徒。光化二年(899年)劉仁恭驅燕軍十萬余眾,南下進攻山西、河北等地;攻陷貝州(今河北清河)后,竟然將城中百姓斬盡殺絕,投尸于河中,以致清河水為之堵塞不流。劉氏父子除了視虐殺為能事外,更是貪婪無比,欲壑難填。據史載,劉仁恭用墐泥為錢,悉斂境內銅錢和掠奪來的財物,鑿洞穴藏于大安山巔,藏畢即殺工匠滅口。劉仁恭還在大安山(今北京房山西北)上營筑宮殿道觀,廣聚美女于其中,過著荒淫奢靡的生活;又與道士采煉丹藥,習研羽化之術,以期得道成仙,長生不老。后來,其子劉守光與父妾羅氏私通,反目成仇;劉守光囚其父,殺其兄。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嗣父位后,自稱大燕皇帝,改元應天,定都幽州。不久即發兵南侵義武鎮(今河北定縣),討伐附首于晉王李存勗的節度使王處直,李存勗遣大將周德威率軍出代州(今山西代縣)東進,經飛狐關(今河北淶源)攻燕,以救義武。經過一年多的激戰,晉軍進逼幽州南門,劉守光拒降,出逃滄州,途中被生擒,合族受誅于太原。


  劉氏父子據幽州時曾鑄過永安錢。據文獻資料及著錄載:金海陵王政變奪位之后,接受群臣建議,詔令從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遷都燕京。天德三年(1151年),尚書右丞張浩奉命繕修營造工程,土建掘地時所得古錢“文曰:永安一千,朝議以為瑞”。清乾隆、嘉慶年間,京師西山有石匠與農人取石、耕地時得到“永安一百”和“永安一千”銅鐵錢數枚,落入不少嗜古成癖的金石藏家篋中,得以著錄考述,為世人所聞。至民國初期,永安錢始大量出現,當時北京房山西北的大王山(大安山)下大安村不時有永安鐵錢出土,“村人掘得積聚,冶為農器”。后經商賈之手不斷流于市,引起泉家重視。對于永安錢的歸屬問題,前賢曾有過探討和考稽,但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民國時藏泉大家方藥雨力排眾議,在《言錢別錄》一書中,根據永安錢來源和出土地域情況,旁征博引,追根溯源,斷其為五季初幽州劉氏所鑄。至此,群疑釋然,鑄主歸屬始成定論。


  永安錢有銅鐵質之分,且銅少鐵多;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四種。其中“永安一十”和“永安五百”銅品最為難覯,彌足珍貴;“永安一千”銅品亦屬罕見,有大中小樣之別,大樣者當為鐵范,甚殊可寶;“永安一百”銅品存世甚少,無論大小樣均為稀品。永安錢的形制厚重,風范粗獷大氣;錢文書體渾樸古拙,別具一格;“永安”兩字,除“永安一十”為左讀外,余皆右讀。


  劉氏父子除了鑄過的永安錢外,尚鑄有少量的鐵“順天元寶”背上月下百、上月下千系列及“貨布”背三百和隋式“五銖”等。譜錄上最早刊載“應天元寶”背“萬”、“乾圣元寶”背“百”、“應圣元寶”背“拾”紀值錢的是日本奧平昌洪所著《東亞錢志》,經泉界前賢考訂其為幽州劉守光所鑄,并認為這三枚孤品錢早年均已流入日本,惟缺失背“千”錢。馬定祥批注《歷代古錢圖說》中則認為此套錢“應尚有乾天元寶背千錢,但實物尚未發現。”從出土實物上看,可證實此套紀值錢中確有背“千”錢存在,只是幣名不是批注中推測的“乾天”而是“順天”。


  查年號通檢知,“應天”年號歷史上有四:一為史思明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僭稱大圣燕王,年號應天;二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時建號;三為劉守光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建立大燕稱帝,改元應天;四為西夏襄宗趙安全即位后,改年號為應天(1206年)。從存世實物和歷史因素分析,可排除其他,此“應天元寶”背“萬”錢的鑄主非劉守光莫屬,亦有可能是當時建國改元時所鑄的慶典錢。在這套錢中,其錢文均為右旋讀,字體生拙古奇,背“千”錢雖舊譜未載,但觀其錢文、形制、風范,與背“萬”、背“百”、背“拾”如出一轍,當同屬完整之系列品種。


  據現存資料和實物見聞統計,近年來燕故地又出了枚背“萬”白銅大錢,且品相絕佳,加上譜載品現存兩枚。背“千”前后出現過三枚,一為傳世品,其包漿底銹尚好,只是磨損嚴重,造成錢文漫漶;二為生坑品,河南出土,品相甚好,惜已落歸海外大藏家篋中。目前國內碩果僅存的是一枚生坑鎏金錢,為河南洛陽泉家所藏,一直視如拱璧。背“百”錢除譜載品外,據業內傳言東北和河南各曾出過一枚,皆為真品無疑,只是藏家秘不示人,難窺廬山真目。背“拾”則陸續出了四枚,內中有枚河南鞏義出的帶有鎏金痕跡之錢,制作較為精致;總之,其目前面世數量不超過十枚。


  是品生坑鎏金“順天元寶”背“千”大錢,為上述三枚之中最為精彩者;直徑37.5毫米,厚2.7毫米,重16克(見圖)。據原藏家言:1992年得之于河南洛陽古玩市場上,生坑,具體出土地不詳。其錢紅斑綠繡,背面有部分白堿銹,當時因銹跡太大難見真貌,后經沸水浸泡,刀剔除銹,使之錢文清晰,始知是枚鎏金錢。其形制渾厚,輪廓周正,鑄工精整,品相極佳;錢文古拙灑脫,嫻熟流暢,書體多有行草筆意,且疏密有致,遒勁有力,看似稚拙,實則頗有韻味。是錢雖出之于河南洛陽,與史思明據東都時所鑄“順天元寶”背月紋年號錢同名,但風格迥異,具有濃厚的五代時期大錢氣息,從背文紀值上看,當為劉守光改元應天時所鑄的套子錢品種。推測地說,應天、順天、乾圣、應圣系列紀值套錢殆為紀念性質的慶典錢,由于鑄量甚少,存世極為珍罕,尤其是這枚背“千”大錢,除了可填補錢譜所載套錢的缺失品種外,還兼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古泉名珍之一。


  5.版別介紹


  唐“順天元寶”背上仰月

順天元寶版別及知識

  唐“順天元寶”背上月孕星

順天元寶版別及知識

溫馨提示:錢幣收藏是一種文化傳承,收藏不僅是一種興趣,更是對文化的一種保護。熱愛收藏的藏友歡迎加入錢幣收藏交流,為大家提供交流、鑒定、回收、估價服務。實時行情變化一手資訊信息!
本站部分內容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頻道精選
  • 最新
  • 最熱
  • 精品
熱門專題

Copyright © 2006-2025 ALL Rights Reservrd 版權所有 廣州愛藏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并保留所有權利。

北京地區最專業的人民幣收藏知識網站 手機:18610305151 微信:18610305151

粵ICP備13077976號-4

友情鏈接交換請加:1061611902 ,加q備注加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