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清末民初時期,由于清末統治者的腐敗,因此失去了控制國家經濟政權,國內錢幣流通交易十分混亂,不僅有外國貨幣,而地方性質貨幣也十分混亂,至民國袁大頭銀幣的出現才制止了這種混亂的局面,統一了全國貨幣制,因此袁大頭具有歷史收藏價值。
袁大頭五元
(袁大頭八年五元假幣圖)
沒有民國袁大頭五元幣種,因此無論是任何年份的袁大頭五元都是假的。《國幣條例》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分別是壹圓、中圓、貳角、壹角。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所以大家在收藏袁大頭時,需注意袁大頭的基本幣種版式的真假性,以及具備一些辨別袁大頭銀元真假的鑒定知識。以下為袁大頭銀元鑒別方法:
袁大頭銀元鑒別視頻
一、 銀質辨偽。假銀圓用火燒后便“丑態”百出,有斷裂的、變形的、散化的,真銀圓火燒不變形、不變音,清洗后雪白有亮光。假銀圓清洗后泛黃、泛青、泛黑或泛灰。辨別銀質是收藏銀圓的前提。
二、 聽音辨偽。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對卡銀圓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銀圓中部,用另一枚銀圓撞擊,聲音清韻柔和的是真銀圓。聲音尖高的是鋼鐵做胚假幣,聲音嘶啞的是銅錫合金做胚假幣,聲音沉悶的是“銀包銅夾餡”假幣,無聲的是金屬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幣。
三、 包漿辨偽。傳世銀圓表面有一層氧化銀,就是人們常說的包漿。包漿主要有淺黑色、淺灰色、淺橙色和粟殼色。用鞋油擦涂和蠟火燒烤出來的包漿呈重黑色,一眼便識。辨認包漿是識別銀圓的有效方法。
四、 銹色辨偽。銀圓停止流通后,存放不當會生銹。傳 世銀圓銹層很薄,呈墨綠色。出土銀圓一般銹層較厚,局部銹層凸起。兩枚銀圓銹在一起,磕開后,表面有分布不勻的白色亮點,迎光而視閃閃發光,俗稱“泛銀”,泛銀現象是無法作偽的。陪葬出土銀圓多數泛醬紅色,局部有綠色銹斑。水坑銀圓通體泛綠銹。真銀圓的銹色是歷史的烙印,很難去掉,用堿水沸煮而不退。假銀圓人工做作的銹呈淡綠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針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堿水沸煮半小時便銹色全無。假銀圓的銹用鼻子聞有腥味,用舌頭舔有酸味。銹色辨偽是識別銀圓的關鍵。
還有袁大頭銀元是機制幣,除了袁大頭中圓以及貳角之外,所有的袁大頭壹圓重量均是26.7g,即便經過多年的流傳磨損,它的重量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以上就是袁大頭銀元的幾種辨別方式,如果通過以上的方法依然不能使你確定袁大頭真假,也可以關注愛藏公眾號airmbcang,將要鑒定的古錢幣拍照上傳,就有專業的鑒定師幫忙鑒定真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