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的標志之一。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其中洪憲飛龍銀幣簽字版的價格可以說是非常高的,雖然她沒有面值,但是它卻是近代銀幣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洪憲飛龍銀幣真品圖 來自:北京誠軒)
此版是為了紀念袁世凱銀元刻模的雕刻專家魯爾治·喬治,在袁像右側刻有此人的拉丁簽名“L.GIORGI”。它由天津造幣廠試鑄,并未流通,發行量不過百枚,就連拍賣會上都難得一見最近幾年,市面上大多數是假的,藏友們一定要小心鑒別,不要被騙。
洪憲飛龍銀幣真假辨別
一、聽音辨偽。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對卡銀圓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銀圓中部,用另一枚銀圓撞擊,聲音清韻柔和的是真銀圓。聲音尖高的是鋼鐵做胚假幣,聲音嘶啞的是銅錫合金做胚假幣,聲音沉悶的是“銀包銅夾餡”假幣,無聲的是金屬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幣。過去傳統的鑒定銀圓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掐住銀圓中心,用力猛吹,能聽到輕微韻音的是真銀圓,無韻音的是假銀圓。這種方法一是要聽力好,二是切忌手指與銀圓接觸面過大,三是要猛吹快聽。聽音辨偽是識別銀圓的基礎。
二、包漿辨偽。傳世銀圓表面有一層氧化銀,就是人們常說的包漿。包漿主要有淺黑色、淺灰色、淺橙色和粟殼色。用鞋油擦涂和蠟火燒烤出來的包漿呈重黑色,一眼便識。辨認包漿是識別銀圓的有效方法。
三、銹色辨偽。銀圓停止流通后,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銀圓銹層很薄,呈墨綠色。出土銀圓一般銹層較厚,局部銹層凸起。兩枚銀圓銹在一起,磕開后,表面有分布不勻的白色亮點,迎光而視閃閃發光,俗稱“泛銀”,泛銀現象是無法作偽的。陪葬出土銀圓多數泛醬紅色,局部有綠色銹斑。水坑銀圓通體泛綠銹。真銀圓的銹色是歷史的烙印,很難去掉,用堿水沸煮而不退。假銀圓人工做作的銹呈淡綠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針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堿水沸煮半小時便銹色全無。假銀圓的銹用鼻子聞有腥味,用舌頭舔有酸味。銹色辨偽是識別銀圓的關鍵。
由于它是實物貨幣,介于人們對貴金屬的認可,以及對歷史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因此收藏的人不在少數。“袁大頭”的變現能力比較強,這也是藏家看好的因素之一!不確定真假的藏友可以通過專業的老師進行鑒定或者關注愛藏公眾號airmbcang,愛藏老師在線幫忙鑒定真假,為你提供專業的鑒定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