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的質變是怎樣的?古玉器的價值是否與質變有關系?
古玉器的質變,是指玉器在長期埋置的地下特定環境條件下,材料質地逐漸發生的不同性狀的變化。物理化學性質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器物表層膨化疏松,浮現白霜;局部出現朽蝕糟斑;器物整體質變為“雞骨白”等。這些質變,是在漫長時間的地下封閉環境中逐漸產生的。今天,馬甸收藏網的小編將給大家詳細解釋什么是古玉器的質變,看看古玉的價值是否與古玉器的質變有關系。
所謂地下封閉環境,是指玉器隨葬后,長期所處的在濕度、溫度、填土酸堿度等因素相對不變和較為穩定的地下密閉環境。這種在地下特定的環境中發生的質變,不同于在地表開放環境中因風化而發生的質變,也不同于在長期的傳世過程中發生的質變,更不同于強酸腐蝕、火燒、油炸、高溫高壓蒸煮等人工仿古作偽造成的質變。
將古玉器長期在地下封閉環境中逐步發生的質變,稱之為生坑玉器的自然質變,以與其他條件下發生的質變相區別。古玉器的自然質變,是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與材質質地和埋置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
從原料質地看,軟玉類、蛇紋石類、石英巖類、玉髓類玉石,質地細密堅韌,主要成份化學性質穩定,具有很強的耐酸堿腐蝕的屬性,相對不易質變。史前玉器中那些光亮瑩潤、有如新作的器物,其材質多屬于以上種類。但是也不絕對,也有相當一部分材質屬上述種類的器物,有不同程度甚至是程度很深的質變,而用質地較軟、耐腐蝕程度較低的磷酸鹽類原料制作的器物,如綠松石佩飾、珠串等,反倒玉性完好,幾乎沒有質變。
這種情況說明,除材質質地因素外,埋置環境條件是古玉器發生程度不同質變的重要原因。古玉的價值來自它的內在價值,因為它的價值不會因為質變而變,所以收藏古玉不需要考慮這些。